《园丁与木匠》读书笔记


我亲亲沐沐说:不管你什么样,你都好可爱。

通常情况下,她都应该有个“回礼”,但是她说:我现在不想亲你,因为你脸上都是妆,等卸完之后你就没有这么好看了。

这直白的表达猝不及防,也太伤人了。

想到读完的《园丁与木匠》,只能自我安慰:大概作为抚养者的我给她提供了一个超级安全的环境,才让她敢于不断探索惹毛我的边界。

育儿类的书很少看,好像我们这一代还是继承了父母的经验以及更倾向于身教(事实上,身教>言传),而且内心微微觉得:如果一本书能提供完美的教养方案,那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出新书?去年读过一本《如何爱孩子》——科扎克的思想札记,是当时的班主任——一位南大的研究生推荐的,也太晦涩难懂了,不仅我很费解,借阅的那位老师妈妈读了也很费解,现在被我塞回书柜,有一天沐沐突然说:妈妈,你看你的书放的位置非常传神,《如何爱孩子》?《生吞》!

是的,旁边还有一本《不要和你妈争辩》也请多多关注。

这本书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一步步分析“教养”这件事情。

首先分析了人类的童年。人类拥有一个比其他动物都要漫长的童年时期,这个时期成年人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他们的生命,看起来是进化论当中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但这一不成熟期恰好给大脑发育提供了所需的时间,父母扮演好一个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要,且作用大于教导。

之后,书里开始谈到“让爱发光”的问题,从看、听、玩、练四个角度讨论了促进孩子学习的方式。其中比较有趣的几个点,一是关于“假装”。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可以做假装游戏,实验发现他们会虚构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把某种没有关联的物品作为另一种物品参与到游戏中,这也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行为,爱假装的孩子在理解他人方面更有优势,他们更加善于去弄清楚别人的想法。二是关于“敏感”。你的孩子可能比你还了解你,他会注意到父母行为的细节,有些连你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常常有感触,有时候只是情绪上细微变化,沐沐也能够精准捕捉,这是我再花十二分力气都掩盖不了的。很神奇,这些人类的幼崽们。但坦白来说,我倒希望她在某些方面钝一些。三是关于“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我自己的感受。如果有再一次的机会,我会在她幼儿时期更注重她的完整性表述。某天我在十字路口听见一位小小姑娘在跟妈妈对话,她只言片语的表达已经足以说明意思,但是妈妈坚持要求她把话说完整。真得很推荐这一做法。现在动辄关键词、说重点,简明扼要的同时让人类丧失了很多表达的能力。会表达的孩子也一定会提炼,但只会说词组的孩子不会写文章。我不想我的孩子在拍摄晚霞时只会说“绝了”,也不想她在登高望远之后说“牛B“,即便他们这一代是互联网原生代,她可以选择这样的表达,但她不能只会这样的表达。但其实仔细想想,人类最初就是用高度提炼的抽象符号来表达的,哈哈,不做展开。

书里对青春期以及网络世界的分析比较吸引我,大概是即将要面对的问题 。青少年大脑中奖赏中枢比儿童和成年人的都要活跃,这是他们需要摆脱父母与同龄人共享未来的一个时期。与同学微信聊天的行为本质上与我们当年溜出家门找同学玩没有本质区别,环境让离家变得困难,继而衍生出新的交流方式。

最后说到科技问题。不可否认,我们这些互联网时代的移民想改变孩子们未来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学习介质几乎是螳臂当车,棘轮徐徐向前。所以我们强调书籍、强调阅读,其本质到底是强调什么?你根本无法说服孩子:阅读书本的方式依然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因为在我远程教自己父母安装app时,都首选录成操作视频发给他们,而不是手写“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阅读其实提供了一种技巧的训练:专注能力。演说、口播的形式也没有因为印刷术的普及就消亡,它们以歌曲、戏剧的形式存在了下来,书信也没有因为电报的发明就消失,即时聊天更不会替代它。所以不要过分悲观,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时代,如何在这个时代生存并创新是他们的责任。

说到现在,做园丁还是木匠,是刺猬还是狐狸,应该也就不言而喻了。


评论(1)

热度(3)